为进一步营造自由开放、合作共享、充满活力的学术氛围,10月28日,我院第四期“晨星杯”青年学术论坛如期而至,8名青年教师就自己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学术交流,冯美臣副院长、畅志坚研究员、董琦教授对此进行了学术点评。院党委书记荆立群和50余名教师参加了本次论坛。
生理栽培室马铃薯分子育种团队梅超博士介绍了本团队工作方向,对个人近几年研究进展以及今后工作重点等内容进行了报告;王超博士系统研究了高光谱遥感技术应用于冬小麦长势监测方面的潜力,构建了冬小麦长势的无损监测模型,形成了高光谱技术应用于冬小麦长势监测的方法体系,并提出作物表型技术助力作物新品种选育的研究方向。李宁博士针对我国土壤干旱和氮肥过量施用的现状,对小麦抗旱及耐低氮种质资源进行了评价和筛选,并对相关性状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进一步利用多种手段对小麦抗旱及耐低氮的候选基因进行鉴定;元香梅老师从山西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及水稻品种选育种质创制方面进行了探讨;甄晓溪博士介绍了其在谷子叶片衰老及自噬相关基因功能解析方面的研究工作。王茜博士通过构建水稻高代回交群体,定位并克隆了控制水稻种子休眠性基因DOG1,并解析了DOG1调控水稻种子休眠的分子机制;常利芳博士作了《小麦骨干亲本碧蚂4号遗传构成及利用效应分析》的报告,从表型和基因组水平深入解析骨干亲本碧蚂4号的遗传构成及其育种效应,为小麦育种亲本创制提供理论依据;杨光辉博士对多倍体小麦及其祖先种中的印迹基因进行筛选,为进一步的功能解析奠定了基础。通过评委打分,选出第四期“晨星杯”青年论坛的两位优秀教师王茜博士和王超博士。
青春正好,不负芳华。“晨星杯”青年学术论坛为青年教师搭建了学习、交流、分享的平台,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心中模糊的想法加以照亮,进一步促进了专业成长。